欢迎来到清徐县职业教育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政策法规 > 政策法规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年)

发布时间:2013-03-15    发布处室:办公室    浏览:2197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年)

(征求意见稿)

2012年5月

 为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人才规划纲要)和各产业、行业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背景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决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第一要素是人。现代职业教育是面向现代生产方式、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建立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传承机制,是发展实体经济和新兴经济、实现自主增长的核心因素,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支撑、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柱,关系到亿万普通劳动者的福祉。这项重大任务,已经越来越紧迫地摆在全国人民面前。

工业化以来的历史证明,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国家成为经济强国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国际竞争是产业-人才体系的综合竞争。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欧、日、俄、印等主要国家相继出台职业教育的重要法案和政策文件,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将全球竞争力聚焦到实体经济和职业教育上,力求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建立巩固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作为重振实体经济、重塑国家竞争力和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中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业院校办学基础能力显著提高,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入,行业企业参与不断加强,中高职衔接呈现良好势头。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知识技能不平等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威胁因素,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最为突出的薄弱环节,集中反映在职业教育体系不完整、制度不完善,与产业振兴、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上。

抓住当前的历史机遇,站在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全局的高度,以战略眼光、先进理念和国际视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人才规划纲要,加快建立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内涵发展,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动力源泉和重要支撑,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服务需求,融合发展。按照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推动职业教育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过程,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有机融合、互动演进,全面提高教育服务现代化、服务人的全面发展能力。

坚持优化结构,统筹发展。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优化职业教育体系的结构,统筹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统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统筹学校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促进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教育结构全面衔接。

坚持制度引领,创新发展。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管理、运行的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充分发挥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大胆学习、借鉴、引进国外创新成果,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制度。

坚持分类指导,特色发展。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根据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人民群众的愿望,鼓励各地探索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具体模式,鼓励职业教育多样化、多形式发展,形成政府办学、企业办学和社会办学共同发展,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并举,各类教育培训协调沟通的职业教育新格局。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职业院校。

(三)建设目标

贯彻落实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较为完整的中国特色现代化教育体系,走出一条教育与经济和社会融合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科学发展道路。

——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得到广泛宣传,初步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化,各个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加快发展,人才培养结构全面优化,中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衔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基本建立,现代职业院校制度基本形成,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政策基本完备,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显著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社会吸引力显著增强。

——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技术技能积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制度,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运行机制、重大政策更加完备,职业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和布局更加科学,技术技能人才的供需结合更加紧密,职业院校的服务能力,竞争能力进入世界前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小康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牢固基石。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定位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和人的自身发展要求不断提高的内生需求,既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部分,又是现代教育体系的建设重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选择

将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实现经济自主增长、绿色增长的关键要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根本靠科技,基础在教育,关键是人才。技术技能的积累、传承和创新是现代工业的基因,推动着产业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国家财富的积累。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凋整升级的关键阶段,又面临着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障的严峻挑战,必须切实加快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技术技能人才,提高劳动者价值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国家实体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和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实现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向劳动力价值创造优势的转变,从主要依靠物力资本投资向人力资本、物力资本协同发展转变。

加快建立以技术技能人才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人力资源结构。根据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现代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形成培养从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到在技术技能人才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完整序列,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把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技能水平,作为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企业基础管理水平、推动技术、工艺、流程创新的战略途径,使技术技能积累成为产业进步和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并形成全民共识、国家行动,融入民族精神。

推动技术技能形成发展与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的协同发展。根据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技术进步的要求,加快培养高新技术应用人才和技术发展型人才;根据高技能、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领域的人才需求,加快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根据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均等化要求,加快培养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技术技能人才。充分考虑社会文明不断进步、产业结构加速变化和观代服务业的加速发展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培养道德、知识、技术和技能兼备的综合素质型人才。

(二)建以国家技能积累为使命的职业教育体系

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以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为重点,培养适应现代粮食生产方式的新型职业农民。

面向都市农业、设施农业、现代畜牧业、水产健康养殖和远洋捕捞、林业产业、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农田水利建设等领域,建立农业技术应用服务人才培养体系,支持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和科技进步,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现代产业理念和新技术推广服务作为农业职业教育的核心,推动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

支撑工业转型升级。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制造。在工业体系内部建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和发展的通道,在企业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技术创新过程中,同步提高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在行业优化重组过程中,同时规划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尤其是技术技能人才资源的配置;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超前储备技术技能人才。注重在技术技能人才中培养创新型人才,使之成为推动企业技术管理进步和技术、工艺、流程创新的重要资本。建立现代学徒制,形成企业核心技术技能不断传承积累和创新发展的机制。

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未来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是吸纳就业的主要产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服务领域。完善传统服务业的就业市场准入标准,持续提高商贸服务业、旅游业、家庭服务业、体育产业的从业人员素质,为人民群众创造优质生活。以金融服务、现代物流、

商务服务和高技术服务领域为重点,培养具备现代服务理念、高尚职业道德、较高人文素养和现代服务技能的技术技能人才,通过人才专业化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和服务业的竞争力。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自主创新带动和高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并重的人才发展战略,形成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职业教育布局。在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和重大科技创新工程过程中,直接面向大型实验室、中试基地、产业化平台、示范工程,培养、储备应用先进技术、使用先进装备和具有工艺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

推动民族工艺的传承创新和产业化。国家支持优秀民族工艺技能的传承、深化和创新,并与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紧密结合,通过高技能制造提高民族特色高端消费品的经济价值,促进民族特色产品、民族工艺的产业化并逐步走向世界。依托职业教育体系保护、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集民族传统工艺教育、培训、旅游和产业化示范为一体的新型职业教育基地。

促进文化繁荣发展。艺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源泉。以服务社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为重点,引导和规范文化艺术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基层文化艺术人才。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推动文教结合、人才兴产,支持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艺术技能教育

(三)建立服务改善民生、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职业教育体系

促进充分就业、有质量就业。把改善民生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建立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体系,使所有社会成员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前和进入劳动力市场后都能获得持续的职业教育,促进充分就业、稳定就业、有质量就业。将军队复转军人、城市转岗和下岗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和新生代农民工全面纳入职业教育体系,使复转军人顺利转业、失业人员体面再就业、农村劳动力带技能转移、进城农民工逐步融入城市。

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作为新增中等收入阶层的重要来源。职业教育要担负起有效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消除数字鸿沟,切断贫困代际转移的责任,使职业教育成为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和过上有尊严生活的强大助推器。建立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技术技能相互促进的机制,在提高劳动者的价值创造能力的同时,促进国民收入分配向技术技能人才倾斜,使中等收入阶层不断壮大。

服务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把职业教育作为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变,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促进城镇化有序、可持续发展。将加强新生劳动力的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推进社会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切入口,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创造的社会文化。加强基层社区社会管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建立职业院校社区服务制度,服务社区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四)建立使技术技能人才工作和生活更有尊严、更有质量的职业教育

促进人人成才、多样化成才。树立技术技能人才是国家宝贵人才资源的理念,加快改变重普教轻职教的倾向,创造条件使全体社会成员在完成普通教育的基础上,都有充分的机会接受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内部,形成与社会经济多样化需求有机对接,为全体学习者规划多样化成长路径,加快改革应试教育模式,使所有社会成员能够根据自身禀赋、兴趣、爱好和潜能实现多样化发展。

服务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以服务全体成员的职业发展为目标,建立职业预备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衔接、贯通的教育制度,作为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战略切入点。完善学习者和劳动力市场的双重选择机制,从小培养学习者的职业兴趣和工作激情,完善学习者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教育规划,使劳动者既具有良好的职业发展起点,又有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促进技术技能人才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把提高基层劳动者的社会经济地位、尊重技术技能的社会经济价值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使职业教育成为有尊严的教育,使技术技能人才成为有尊严的劳动者。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全面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技术技能训练,开展生活技能教育,为技术技能人才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国家采取重大的财政、经济和社会政策,保障接受职业教育的社会群体,享有公平的教育服务和社会经济权益。

(五)以新的视野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作为教育体系现代化的战略更点。

实现职业教育由层次到类型的重大战略转变,是建立较为完整的国家教育体系的战略需要,是确保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基本制度安排。推动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比例,巩固职业教育的发展成果,着力加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加快发展以职业继续教育为重点的继续教育,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宏观结构的调整,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共同发展。

明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科学建设的思路。以更新教育理念为先导,营造有利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加快形成培养结构多层次、培养类型多样化、培养方式终身化、与普通教育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开放沟通的职业教育结构。加快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区等共同参与,法制完备。责任明确、标准完善、保障有力的职业教育制度。加快形成学校、企业和社会化职业教育并举、学历与非学历并重、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促进办学类型、学习形式的多样化,面向全社会、面向人人提供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

坚持开放融合、改革创新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道路。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为导向,推动职业教育的体系完善和结构调整,促进整个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坚持以国家技术技能积累和劳动者价值提升为核心,建立新的价值基准,形成人才链、产业链、价值链有机融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机制。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大胆改革既有制度,大力填补制度空白,大力推动人才、资本、资源等办学要素优化重组,在改革创新中建立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制度。坚持国际化发展方向,以开放的视野建立具有世界水准的职业教育体系,提高我国产业-人才体系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各级政府要将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置于国家和区域战略的重要位置,积极予以推进和落实。

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架构

形成服务需求、开放融合、有机衔接、立交沟通的基本体系架构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重点。

(一)与经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系统化

初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在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企业开展短期的初级技术技能培训和基础教育阶段开展普职渗透教育,使劳动者获得基本的工作和生活技能。

中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在中等职业学校、培训机构和企业为初高中毕业生开展的系统化技术技能教育,重点培养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传统工艺振兴需要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在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开展高等学历教育和高等继续教育,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包括专科层次。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在职教育体系中发挥引领作用。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纳入到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的统一培养体系中。

残疾人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特殊职业教育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特殊职业教育是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重要标志。特殊职业教育应当充分考虑各类残疾人员的特点和社会需求,注重拓展专业教育范围,提高生活质量

(二)预备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衔接贯通

职业预备教育。是普通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通初中、普通高中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职业预备教育。一般普通高等学校要开展以职业道德、职业发展、就业准备、创业指导等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预备教育。

职业继续教育。是继续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重点。国家保障劳动者接受职业继续教育的权利。企事业单位要为以劳动者职业发展为目标的职业继续教育提供条件。中高等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要把开展职业继续教育作为重要任务。

专栏4.职业预备教育与职业继续教育

(三)办学类型、学习形式的多样化

学校职业教育、企业职业教育和社会化职业教育并举。建立与产业体系布局结构结合的职业学校网络,面向全社会、面向人人提供多种形式职业教育;完善企事业单位职工培训制度,使一线劳动者接受可持续的技术技能训练;发展社会化职业培训机构,在劳动力市场框架内提供灵活的职业教育服务。

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职业教育并重。在统一的国家资格框架内,建立开放沟通的职业教育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发展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学历职业教育和以模块化课程为特点的非学历职业教育,并通过课程和学分认证体系实现相互沟通。职业院校要积极开展非学历职业教育,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并举。

全日制职业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共同发展。灵活的学习方式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国家鼓励学习者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接受全日制职业教育,或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接受非全日制的职业教育,对半工半读、周末学校、假期培训、夜校等灵活的学习方式予以政策支持。

(四)开放立交、内外衔接的体系结构

促进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开放衔接。完善劳动力市场就业准入制度,建立国家统一的资格框架,融通职业资格制度和学历学位制度。推动各级职业院校按照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的规格层次、专业体系、课程内容、培养方式和质量标准,使每一所学校都有明确的市场定位、服务面向、就业网络和企业合作伙伴,使不同层次和类型技术技能人才都能得到有质量的就业。

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开放衔接。按照系统培养的理念,改革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课程体系,形成学习者多样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管理制度,鼓励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教师互教、课程互换、学分互认。改革学籍管理和招生考试制度,完善学生在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之间转学、升学的通道。加强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与中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衔接,使毕业年级学生有序分流。积极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鼓励普通高中学校与中等职业学校共享教育资源。

促进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开放衔接。根据社会经济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明确各级职业教育的定位,统筹设计各级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人才培养方案。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收技术技能人才、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积极依靠行业企业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立多层次、多专业的技能大赛体系。

积极参与世界技能大赛。职业院校要把技能竞技作为学校的基本教学制度和选拔优秀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方式,将技能大赛成绩作为高职免试注册入学的重要依据。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省级政府制定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方案,探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和特点的人才选拔机制。扩大高职单独招生试点规模。探索实施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本科层次一般普通高校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

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升入普通本科学校继续学习的通道。完善“知识+技能”的高职考核录取办法,在全国统考中积极探索利用高考部分科目与技术以及学业水平考试相关科目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相结合进行录取的办法,在对口考试招生中开展以职业技能测试为重点的相关考核,并逐步增加考核结果在考生录取成绩中的权重。稳步推进根据高中阶段教育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职业准备类课程学习情况和职业倾向测试结果综合评价录取新生的招生改革。推进国家示范(骨干)高等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开展成人专科学历教育单独招生

(五)服务区域发展战略的空间布局

实行区域差别化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鼓励各地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面向区域主导产业,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装备工业的比重、服务业发展状况、中小企业的比例等产业结构特点,规划本地区的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省级人民政府制定职业院校布局规划。中西部地区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增量主要用于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加强服务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东部地区特别是大中城市,在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核心专业群建设的基础上,切实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加快服务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发展。完善区域职业教育协作机制,推动东部地区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

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职业教育布局。根据国家的功能区规划调整职业教育学校、专业的布局结构,推动区域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重组。以区域中心城市为主轴,将城市产业发展、市镇建设和职业教育统一规划。鼓励城市建立以高等职业院校为龙头,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社区化职业教育,使职业教育与社区融合一体。在产业集聚区建立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合理布局职业院校和学科专业,减少专业重复建设,提高办学效益。

切实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编制农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办好骨干农业职业院校。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地方特色产业行业协会举办专业特色明显的职业教育机构。进一步明确县级职教中心的办学定位,加强特色优势农产品、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村镇建设等相关专业,充分发挥其在区域职业教育、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与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的平台作用。加强农村教育“三教统筹”,健全农村职成教育网络。建立城乡结合、以城带乡的城乡职业教育协同机制,推动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发展。

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制度

建立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制度创新平台,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管理和运行的基本制度体系。

(一)国家统一框架、地方特色发展

国家完善基本框架。国家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规划基本统一和开发融通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完善支撑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制度和重大政策,保障技术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地方大胆改革创新。鼓励各地先行先试,形成区域职业教育体系特色,为职业教育国家制度和政策创新提供经验。

办好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示范区,推动区域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在统筹管理、中高职衔接、院校设置、集团化和现代职业院校制度建设等方面对试点地区给予支持。

(二)职业教育与产业体系建设同步协调

建立同步规划制度。在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中,把职业教育发展放在重要战略位置,科学预测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超前培养和储备人才,使产业结构调整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保持同步。建立教育、人力资源、发改、统计等部门联合发布年度分行业、分岗位的技术技能人才就业状况和需求预测制度。

建立区域同步配套制度。将职业教育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产业园区建设规划,并作为新设立的城市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规划审批的重要标准。实施产业集聚区和产业振兴重大工程职业教育配套工程。

推进产业链与人才培养链融合发展制度。在延伸、深化产业链和促进企业向产业链高端进军的过程中,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人才培养系统。逐步形成产业创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以产学研合作为基础,核心技术技能积累以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为纽带,产业规模扩张和企业发展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同步的产业发展机制。

(三)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

政府主导。建立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以省级统筹为主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各级政府举办对当地主导产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具有战略支撑作用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重点保护和扶持服务当地特色产业的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职业教育、服务低收入阶层的职业教育和特殊职业教育。

行业指导。强化中央和省两级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对职业教育的业务指导作用。构建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体系,发挥行业在参与重大政策研究、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制定职业资格标准、维护就业准入秩序、推进校企合作、指导专业设置、深化教学改革、开展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建立行业与职业教育的对话制度。

企业参与。企业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主体,承担举办职业教育和支持校企合作的双重责任。完善企业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制度,落实企业职业教育经费,鼓励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明确企业支持校企合作的社会责任,鼓励企业多种方式参与职业教育。建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重大政策讨论的平台。到2020年,大中型骨干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比例达到80%以上。

(四)校企合作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

完善校企合作的基本制度。完善校企共同规划、共同治理、共同培养、共同教学的机制,使人才培养深度进入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和价值创造过程,形成校企合作共同的利益链、价值链。建立职业院校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制度,订单培养制度,顶岗实习制度,共建实训基地制度,职业院校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制度,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从教制度。鼓励学校把实训基地建在企业,企业把培训基地建在学校,鼓励共享人才、信息、技术资源,联合开展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深化校企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鼓励兼并重组、引校进厂、引厂进校等厂校一体化的合作形式。完善学生实习工资保障政策。

建立行业、企业和社区参与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支持行业、企业和社区参加的职业院校理事会制度。完善职业院校章程,明确理事会、校(院)长、专业指导委员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积极推进校长聘任制改革和公开选拔试点,引进优秀企业管理者担任职业院校领导干部。完善校内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鼓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专业指导委员会建设、管理和运作。

(五)集团化办学机制

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打破部门、行业、区域和院校类别界限,将集团化办学作为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推动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重组和共享。支持各地区制定职业教育集团培育规划,组建面向本地区支柱产业、特殊产业的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行业组织牵头组建行业型职业教育集团,以产业链或特色优势产品为纽带的产业型职业教育集团。鼓励职业教育集团与跨国企业、境外职业教育机构等开展合作,组建涉外型职教集团。到2020年,买现职业院校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到100%,使每一所职业院校都能不同形式参与集团化办学。

探索职业教育集团运行机制。鼓励职业教育集团多样化发展,因地制宜探索职业教育集团的组织形式和发展模式。

强化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和社会组织六个主体的协同和深度合作,鼓励职业教育集团建立董事会或理事会和实体性工作机构。发挥集团内高等职业院校的引领作用、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性作用,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统筹与衔接。鼓励集团加强资源整合,促进不同院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

开展紧密型职业教育集团发展试点。鼓励发展以产权为纽带、利益共享的紧密型职业教育集团,探索集团法人化的实现形式。重大改革试点优先在紧密型职业教育集团内部试点,重大工程项目向紧密型职业教育集团所属学校倾斜。对跨区域招生的紧密型职业教育集团力口大支持力度。鼓励紧密型职业教育集团内部统筹资金用于人才培养培训。对多元投资的职业教育集团内部统筹资金用于人才培育培训。对多元投资的职业教育集团按照民办教育的有关政策加大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

(六)统一的国家资格证书制度

建立国家资格证书框架体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成长规律,明确各类国家资格证书和学历学位证明的互认和衔接关系,逐步实现学历证书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融通。探索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教育学分互认和转换制度。推进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的全面对接,在职业学校教育中推行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职业教育等级证书制度,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双证融通”。探索“以证代考”的专业课程考试制度,将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相应专业课程考核的标准。建立学分银行,完善学分互认、累积制度,逐步实现职业教育、培训与普通教育沟通衔接,为各类人才特别是技术技能人才建立成长通道。

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国家设立准学士学位,对完成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并符合条件的职业教育毕业生授予准学士学位。经审批后,允许本科层次高等职业院校授予合格毕业生学士学位。鼓励有专业硕士、专业博士招生权的高等学校招收有创新潜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既具备科学研究能力又具有技术技能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学位点的设置向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倾斜。

(七)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

建立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灵活学习方式。根据实际需求调整、更新和完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建立按照真实生产环境技术和流程确定教学课程、内容和质量要求的机制,使学习者具备与实际设备、技术、工艺相应的技术技能水平,具备适应现代文明尤其是现代产业文明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完善与实际需求和职业资格要求对接的理论、实验、实训、实习科学组合的课程体系。按照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开发企业培训课程。

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行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企业根据用工需求与职业院校实行联合招生(招工)和培养,学校和企业签订培养协议,企业和学生签订用工合同。企业和学校联合制订培养计划、课程方案和实习实训流程。企业为学生配备实习指导教师,提供实习场所和设备。统筹安排国家财政资金、企业职工培训资金用于学生(学徒)培养培训。

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质量评价制度。推进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模式改革,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用人单位满意度、学生持续发展能力以及职业院校对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服务贡献能力等作为职业院校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

(八)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经费保障制度

完善职业教育经费财政保障制度。将职业教育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新增教育投入向职业教育倾斜,逐步提高职业教育财政性投入在教育财政性投入中的比重。各级财政教育投入年度增量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5%,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5%,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达到或高于同层次教育的比重。省级人民政府制定本地区各级职业教育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和公用经费标准,中等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不低于高等职业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的80%,高等职业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达到本地区普通本科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建立省级政府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情况的评价和公告制度,加强对地方政府职业教育投入的督导。完善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和助学贷款政策体系,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资助标准,完善高等职业教育资助政策体系。加大中央财政对经济落后地区职业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

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免费教育,由公共财政全额承担。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补生活费政策,并逐步提高标准。

建立退伍军人免费职业教育制度。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设立退伍军人免费接受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对需要接受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退伍军人提供免学费、助学金等资助。对获得相关职业教育培训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的复员转业军人,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

(九)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事制度

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制度。创新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模式,完善以高水平大学、师范院校为主体、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在行业、企业和高校建立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逐步推行职业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探索职业教育师范生定向培养制度。建立职业院校教育硕士、专业博士等高层次教师培养制度,系统培养中高等职业教育和研究生阶段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建立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制定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严把职业院校教师入口关。制定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建立生师比标准。对操作技能要求高的特殊专业,新任专任教师必须具有两年以上企业相关岗位的工作实践。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 (职称)。

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制度。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培训体系,建立五年一周期的教师轮训制度,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完善职业院校校长 (院长 )培训制度。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实习实践制度,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买践的时间累计不少于两个月。试点新任教师到企业实践半年(以上)后上岗任教制度。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加入行业协会组织。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实践基地,建立政府购买行业企业培训资源制度。

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聘用制度。建立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准入和教师聘任制度。打通企业与职业院校人才流动通道,鼓励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从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社会组织聘用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教师。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岗位国家购买制度,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应当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办法。职业院校在编制内聘任兼职教师所需经费由公共财政承担。建立符合职业院校特点的教师绩效评价标准。对取得其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聘任高一级职务。

创新职业院校校长聘任制度和公开选拔制度。研究制定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校长任职资格标准,制定有关管理办法。试点职业院校校长公开竞聘制度,引进职业教育家和优秀企业管理者担任职业院校领导干部。公开校长选拔方案和过程,落实教职工、社会公众在学校选人用人上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

(十)技术技能人才地位待遇保障制度

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国有企业、科研院校和高等院校用人标准和薪酬标准,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经济收入,在薪酬、福利、培训等方面向关键岗位技术技能人才倾斜。积极推行并不断完善在基层和生产一线的优秀技术工人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完善技术技能人才的医疗、养老、就业等社会保障政策,用人单位足额交纳所需费用。提高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保障水平,提高覆盖范围。

建立健全农村户籍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技术技能再培训制度。鼓励企业给予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股份和期权等激励措施。

建立国家技术技能人才表彰制度。构建以政府奖励为导向、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技能人才奖励制度,完善国家技能型人才激励体系。制订国家技能人才评选标准和办法,选拔出各级各类一线能工巧匠和技术能手,鼓励其在一线岗位建功立业和带徒

六、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以更新观念为先导,以体系建设为引领,以深化产教融合为主线,以加强关键和薄弱环节建设为重点,深化关键领域改革,形成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合力。

(一)建设尊重技术技能劳动和创文化价值观

在全社会树立重视职业教育的理念。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技术技能积累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关键引擎的观念,在全社会广泛宣传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宣传多样化成才、人人成才的理念,营造鼓励技术技能劳动、尊重技术技能人才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引导社会成员将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作为促进自身职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要切实加强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把培养学习者的社会王义劳动觉悟、人格尊严、从业兴趣和职业操守摆在首位,使职业教育学习者具备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弘扬诚实劳动、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民族精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当代民族精神和现代产业文化的重要载体。

要把以劳动为荣、以实践为荣、以创造为荣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内容,传承和弘扬民族工艺文化中以德为先、追求技艺、重视传承的优良传统,培养年轻一代精益求精、严谨细致、勤奋进取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协作、爱岗敬业、诚信奉献的职业道德。

加强以先进产业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紧跟现代工业文明进步的步伐,充实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内涵,将绿色节能、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协同创新等先进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融合到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推动知名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实践活动,实观优秀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加强职业院校学生艺术与人文修养教育。

(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

实行高等学校分类管理。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建立本专科层次高等职业院校设置标准。对一般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分类设置、分类评估、分类指导。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院校原则上不再升格为本科层次的一般普通高等学校。省级政府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决定设置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院校。

发展本科和本科层次以上职业教育。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由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院校和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的一般普通本科高校共同承担。本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主要从优秀的一线劳动者、中等和专科层次职业院校毕业生中招生,培养以技术技能为核心能力的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由近年来在高等职业院校基层上新建的一般普通本科高校转设和达到设置标准、办学条件的专科层次高等职业院校经批准升格设立。到2020年,形成大多数省份都有若干所本科层次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鼓励以应用性人才培养为主的一般普通本科高校招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具备一定技术技能基础的工程技术复合人才。

(三)将中等职业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将中等职业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各级政府将主要面向未成年人的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基础性普惠性教育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使学习者享有高质量的中等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对特色优势专业予以重点扶持。引导中等职业学校科学合理定位,面向本地区现代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和民族工艺产业化特色优势专业。中等职业学校集中力量办好1—2个专业集群。各级政府从本地区实际出发,确定重点学校和核心专业集群名单,在经费投入标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养培训、毕业生就业服务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四)推动各级职业教育有机衔接

加快建立中高职人才培养体系衔接机制。合理确定各级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与规格,系统设计专业、课程和教材,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布局、课程体系和教材的衔接,教育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应用的衔接,形成技术技能人才知识结构不断完善、技能不断深化、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发展潜力不断显现的成长通道。中高职毕业生在主要面向就业的同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升学和接受继续教育,使职业发展和教育水平的调高有机衔接。

完善中职起点的五年制高职培养制度。五年制高职是中高职衔接的特殊形式,主要面向培养兼具较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技能的特殊专门人才。国家发布五年制高职专业目录,高水平中等学校经批准可转设为五年制高等职业院校,或与高等职业院校实行联合办学、联合培养。

(五)加快调整专业课程结构

对接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企业用人需要和国家颁布的职业岗位,修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建立专业设置信息发布平台和动态调整预警机制。根据我国产业构调整的方向和要求,积极发展面向鼓励类产业的专业,控制面向限制类产业的专业,逐步取消面向淘汰类产业的专业。

对接职业资格调整课程结构。以职业标准为基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形成适应经济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课程建设机制。适应职能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加快以现代信息技术改造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步伐,带动职业教育发展方式和传统教育模式转变。建立职业教育优秀课程教材国家购买制度。

(六)调动行业企业、专业组织的积极性

支持行业充分发挥作用。各级政府和教育、人社等部门将适宜由行业承担的工作,通过授权、委托等方式交给行业承担,并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对有行政职能的行业组织、大企业牵头的行业组织、机构改革转制形成的行业组织、市场中自发形成的行业组织等分类制定行业指导政策。支持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支持各类专业组织开展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和第三方质量评估。探索建立院士指导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

落实企业职业教育的鼓励政策。企业举办的独立设置的职业学校享有与公办职业学校同等法律地位,享受国家土地、税收的优惠政策,并纳入职业教育各项政策支持范围。

各级财政通过生均拨款、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企业举办职业学校发展。保障企业举办职业学校教师的权益。将企业职业教育投入计入生产成本,完善企业职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费用的税前抵扣政策,建立企业农民工培训的补贴和奖励政策。对未能落实企业员工培训责任或缺乏相应条件的企业,实行职业教育经费统筹。建立行业企业办学成本政府、行业企业、学校按比例分担机制。

开展特色学院(校)试点。支持产业链核心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济合作社或当地行业协会举办以服务全产业链为目标,主要依托企业开展教学实训、人才培养和职工培训融为一体、专业特色明显的特色学院(校)。鼓励地方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积极参与特色学院(校)办学,形成符合产业链人才需求、产教深度融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

(七)培育和规范职业培训市场

鼓励举办市场化职业培训机构。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职业培训市场,满足不同层次的技术技能培训需求。制定支持职业培训产业发展的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为优质职业培训机构提供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积极探索多元化、市场化的融资渠道。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一批在国内某些行业或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职业培训品牌企业。

加强职业培训市场规范管理。完善职业培训市场准入标准,加强政府、行业对职业培训机构的监管,强化诚信制度建设,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培训机构评级标准。加大对夸大宣传、欺诈、质量低下的培训机构的查处力度。加强对民办职业教育的规范与管理。

(八)提高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水平

引进和创造具有世界水准的职业教育标准、课程和教材。积极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学习和引进发达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人才培养标准、专业课程和教材体系和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同各国(地区)、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组织的职业教育政策对话机制,推进与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材建设、教师培训、政策制定等领域的合作,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制订。研究开发与国际职业技术标准相对接的课程标准和体系,加快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

切实加强职业院校国际合作。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持国内职业院校与国外优质职业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人才、合作开发课程,鼓励教师交流、学生交换。把高水平示范性职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教育对外合作的重要领域,探索职业教育多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实施跟踪和赶超战略,鼓励国内职业院校通过建立一对一友好院校关系,明确跟踪和赶超目标,缩小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差距。积极探索建立职业院校优秀学生国家资助留学政策,选派职业教育优秀学生公费出国留学。

推动国内优质职业教育走出去。服务行业企业走出去战略,与企业国际化战略协同,培养一批输出型的高价值技术技能人才。实施职业教育师资海外培训计划。鼓励骨干职业院校招收留学生和走出去办学,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贡献率。扩大职业教育机构管理者和干教师到国外优秀职业教育机构学习机会。推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际化,把大赛办成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职业教育成果展示和交流活动。

(九)建设信息化职业教育

用信息技术改造职业教育。完善职业院校信息化基础设施,推动数字化院校建设。将信息技术培训与专业教学精密结合,广泛应用计算机仿真、模拟实训等技术。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的水平。办好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

促进职业教育资源广泛共享。研究制定职业教育数字资源的开发规范和审查认证标准,建立全国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共享联盟。政府购买优质教学资源,支持网络学习课程开发,推进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并利用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职业教育数字资源的厂泛共享,惠及职业院校学生和全社会。

构建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完善职业院校基础信息管理标准和规范,完善学生学籍、资助和教师管理等信息系统,促进学校管理信息化和规范化。建立政府、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机构共享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平台。建立职业教育学生实习管理信息平台,实观对实习过程的远程管理,提升实习实训的质量。

(十)促进职业院校社区服务

鼓励职业院校探索社区化办学模式。发挥职业院校在服务社区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作用,使之成为建设学习型社区的重要载体。鼓励职业院校面向社区举办各种形式短期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文化生活类课程,满足社区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需求。鼓励职业院校“送教下乡”,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建立社区和职业教育联动机制。通过职业院校理事会和定期联席会,解决职业院校社区服务的重大问题。鼓励职业院校向社区免费开放各类教育资源,鼓励社区和社区企事业单位为职业院校提供实习实践场所,免费开放公共体育文化设施,实现共同发展。

七、促进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大政策

以法制建设为基础,以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金融政策、就业创业政策、人事政策、区域合作政策等相关配套政策为重点,建立促进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国家法律政策体系。

(一)建立国家职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工作机制

完善由国务院有关部门组成的职业教育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大政策,加强产业部门和教育部门协调,推动各部门落实相关制度和政策。

明确各级政府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职责。中央政府负责制定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法律法规、重大政策和总体发展规划;省级政府负责省域内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和督导评估,赋予省级政府在学校布局规划、招生考试、人事管理等方面更多的权限。县级政府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善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明确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部门职责。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发改部门、财政部门、行业部门分别负责有关工作,共同推进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设立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由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产业等相关部门、各行业组织、人中型企业的资深专家组成,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建议。

(二)加强职业教育法制制度建设

修订《职业教育法》。依法确立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原则、方向和主要任务,明确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财政投入的法定职责和保障机制,规范学校、培训机构、行业、企业等主体的权利、义务,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成果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

制定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依法确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主体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建立校企合作协调指导机制。完善校企合作的经费保障机制,为校企合作提供专项经费、补贴和税收减免优惠等政策支持。

健全职业教育相关法律制度。在修订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学位条例以及劳动、社会保障、税收等方面的法律时,为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加强和改进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完善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加强企业职业教育、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与经济地位等提供法律支持。通过修订《民办教育促进法》,为职业院校按照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类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允许营利性职业教育机构实行企业化、股份制运行。鼓励各地根据地方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和特点,制定相应的配套性法规。健全职业教育专项督导制度,建立职业教育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健全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建立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多元参与的职业院校定期评估验收。加强职业教育执法检查、督导调研群众评议等。

(三)加强职业教育经费统筹管理

加大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的统筹。支持省、市两级政府根据本地职业教育发展特点,加大对财政性教育经费、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就业经费、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扶贫和移民安置经费等各类职业教育经费的统筹。鼓励各地探索教育券、培训券等办法,扩大学习者的自主选择权,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落实企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政策。强化政府对企业定额提取与使用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监督检查,切实落实企业按照不低于职工工资总额的1.5%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并列入成本开支的政策,所提取经费主要用于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培训。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按不低于职工工资总额的2.5%提取。对未按规定用足职工教育经费和为开展职工培训的企业,依法收取企业应当承担的职工教育经费。

(四)完善税收金融支持政策

完善职业教育税收优惠政策。全面落实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准予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行业企业购置实训设备税收抵扣优惠等已有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实行社会捐赠的超额扣除、实习开支的超额扣除、企业培训支出的限额税收抵免、个人在职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费用在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

完善职业教育金融支持政策。制定金融机构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信贷政策,通过财政贴息、政策性银行无息或低息、商业性金融机构降息等政策手段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提供支持。允许金融机构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提供融资服务。

完善学生实习保险制度,落实职业院校实习学生的实习责任保险。支持有市场信誉的培训企业上市融资。制定企业失业保险金余额用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政策。

(五)完善支持职业院校业生就业创业政策

促进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充分有效就业。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加大对职业院校毕业就业的支持力度,加强政策指导和信息服务。各类劳动力市场要加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宣传和推荐,对初次就业的毕业生减免相关费用。加强职业院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服务。

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创业能力。各类职业院校要开展创业教育,开设创业模拟课程,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对学生创业项目进行跟踪和指导。各级政府要改善创业环境,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创业加大税收减免、小额信贷扶持力度。各级政府对科技企业、文化创意产业,小微企业、特色农业等方面的有关支持政策,优先支持职业院校毕业生创业。

(六)促进职业院校标准化建设

完善职业院校各项标准。建立健全具有国际视野、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制定完善职业院校的设置标准、建设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生均拨款标准、公用经费标准、专业课程标准和质量评价标准。完善各项标准的实施和检验制度,落实相关部门实施标准的责任,建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产业升级要求动态调整标准的机制。建立职业院校基层能力建设投入保障机制,到 2020年,使职业院校基本达到办学标准要求。

推动卓越职业院校建设。建立职业院校公平竞争的机制,推动要素资源向适应产业发展和市场需要的职业院校集聚。实施卓越职业院校培育、扶持领航工程,重点支持特色农业、民间工艺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优秀职业院校,形成一批教育理念新、基础能力强、办学模式先进、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世界水准的职业院校。

(七)加大对职业教育区域合作支持力度

支持东部发达地区对口支援中西部地区。完善职业教育区域合作机制,支持欠发达地区初高中毕业生到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接受职业教育。中央财政对对口招生学校予以适当支持,对转移到省外或省内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生的生活费、住宿费、交通费等于以补助。加大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扶持力度。

深化和创新职业教育区域合作内涵。鼓励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职业院校联合培养教师,联合开展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鼓励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学校行业企业联合建立跨区域的职业教育集团,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引领和带动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支持办好内地西藏、新疆中职班。

八、规划实施

(一)加强规划的实施和监测

建立规划实施目标责任制。明确各级政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职责。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制定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方案,明确实施单位和实施部门,落实责任分工。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规划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和工作方案,行业主管部门要指导行业企业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

各地要围绕规划确定的战咯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制度安排,根据各地产业发展特点和职业教育实际情况,出台配套政策,制定相应的分阶段、分步骤实施办法。

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和指导。建立规划实施的执行监督、实施反馈和评估制度,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指导检查,及时研究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各级人大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督导质询,督导部门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督导。鼓励社会各界与媒体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二)加强宣导,营造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加强舆论宣传与引导,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多样化人才观念,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运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国冢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大战略和政策方针。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及时总结和宣传各地、各部门、各行业企业推进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

 

 

相关分类
校园公告